將傳統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儀式中,為學生們帶來滿滿儀式感。
“舞龍送祝福”、巧取“龍”珠、“龍”重登場……2月26日,北京新學期開學首日,中小學生回到校園。多校以“龍”文化為主題設計開學典禮,將傳統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儀式中,為學生們帶來滿滿儀式感。
北京十一學校中堂實驗學校在新校址開啟新學期。受訪者供圖
北京十一學校中堂實驗學校:巧取“龍”珠,開啟新校址新生活
2月26日上午,北京十一學校中堂實驗學校2024年春季“辰風圓夢向未來”主題開學典禮在該校新校區舉行,開啟新學期、新校址、新征程。
早上入校時,師生隨機領取了“龍”珠,這是一款學生設計的鑰匙扣,內含一個站位數字。儀式開始前,師生根據隨機領取的數字,找到集合位置對應數字站立,全體學生共同組成“中堂”二字,開啟新校址的學習生活。
“進入甲辰龍年,我們十一中堂的師生回到了新校址,回到了這個為學習者而存在的地方,這次開學典禮也意味著我們將從原點出發,在春季學期,我們將以項目式學習開展更多有意義有意思有可能的課程,以堅定的信念和勇氣來共同迎接美好的未來,迎接更多的挑戰。”北京十一學校中堂實驗學校學生中心副主任范晨說。
同學們將寫有新學期夢想、目標的心愿紙放入特制的試管瓶中,再將試管瓶放入夢想墻里。受訪者供圖
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,學校開啟了集體生日的重頭戲,該校執行校長章巍為10名在2月份過生日的同學送上原創祝福賀卡。而這10名同學則把這份幸福通過抽取小龍珠傳遞給另外一位老師或同學。這20名師生在中午共同前往學生餐廳生日角,品嘗代表著成長的生日蛋糕和生日面,共享這份甜蜜。
北京市豐臺區太平橋學校戲曲社團各個行當的同學粉墨登場,迎接學生回歸。受訪者供圖
北京市豐臺區太平橋學校:生旦凈丑粉墨登場開啟新學期第一課
今天早上7點45分,北京市豐臺區太平橋學校的部分同學第一次乘坐通學車來到學校,開啟新學期。該校以傳統文化為主題開啟開學第一課。
手工制作的燈籠、剪紙窗花、手寫對聯和福字、手繪年畫……校門口,同學們帶來了自己在假期創作的以春節文化、龍文化為主題的手工藝術作品,一一進行展示,并作為新學期第一份作業張貼在校門口的展板上。同時,老師為同學們送上了用硬筆、軟筆書寫的新學期賀卡。
同學們展示自己在假期創作的以春節文化、龍文化為主題的手工藝術作品。受訪者供圖
學校戲曲社團扮演老生、武生、花旦等各個行當的同學粉墨登場,帶來選段表演,并在門口迎接同學們回歸校園,營造新學期的氛圍和儀式感,讓學生對校園生活充滿期待。
學校相關負責人指出,戲曲、書法、剪紙、篆刻、武術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,學校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,太平橋學校以開學第一課為始,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嵌入到學校主陣地之中,與思想政治教育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、學科教學內容有機整合,讓課堂有創新、學生更受益、文化再發展。
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昌平學校開學典禮上,清昌舞龍隊閃亮登場。受訪者供圖
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昌平學校:舞龍表演為學生送祝福
2月26日上午,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昌平學校開學典禮上,清昌舞龍隊閃亮登場,四條“祥龍”在老師同學們的合作下充滿了生機與活力,時而搖頭擺尾,時而左顧右盼,時而頻頻頷首……精彩表演贏得了在場陣陣掌聲與歡呼聲。在樂聲中,該校執行校長徐海鷹為祥龍畫龍點睛,清昌學子就此開啟了新學期。
“舞龍表演精彩紛呈,而我們學校也有三條‘龍’。”典禮上,執行校長徐海鷹為大家送上新學期的寄語。“第一條是清昌之‘龍’,2024年是清昌建校的第三年,我們將迎接第一屆初三、高三畢業年級,迎接中考和高考的考驗;第二條是清小昌之‘龍’,過去一年,小學部的同學們表現非常優秀,在科技、繪畫、體育、舞蹈、唱歌比賽中斬獲佳績,表現出龍的氣韻與精神;第三條是中學之‘龍’,希望中學生能夠做到三點:在認識自我,發現自我中確定目標;在自主探索、發現真問題、解決真問題中獲取知識;了解社會,關注社會熱點和動向,像龍一樣,騰躍在清昌大地。”
開學典禮上,校領導為大家送上新學期的寄語。受訪者供圖
開學典禮特別設計了“夢想墻和愿望樹”。初中語文老師易小雪告訴記者,孩子們的目標“細、小、實”,小學的同學希望自己不挑食,期末能長高3cm;初一同學的愿望是幫爸爸媽媽分擔家務,英語學習每周能積累30個單詞;高二同學希望能提高課堂效率,做到勞逸結合,將所學知識同實踐相結合……同學們將自己新學期的心愿和目標寫在心愿“樹葉”上,貼在“愿望樹”上,種下希望,期待收獲與成長。
來源: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,并已注明來源、出處,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,請聯系小編,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。
聲明: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,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、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,不對文章觀點負責,僅作分享之用,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。
Copyright©2013-2025 ?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.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
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
蘇ICP備14051488號-3技術支持: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
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